[電影] 愛在暹邏

◎夏至生

表面上,《愛在暹邏》以「前青春期」懵懂未知的友誼/愛情界線作為主軸,搭配由各種不同的情緒,如愧疚、擔心、暗戀與寂寞等串聯起的多線故事,呈現出一齣十分貼近真實人生的細膩好戲。實際上,導演卻透過影片中各種不同的意象,處理了一個在人生課題中更基本、更重要的主題:「擁有與失去」。

劇中人因為「失去」而體驗了不同的人生轉折,有人遭遇了巨大的寂寞感吞噬、有人從此墜入深淵,變成《小王子》中那一名(為了害怕知道自己對酒精上癮而酗酒的)酒鬼;有人因此更緊抓著自己還剩下的一部分;也有年輕的生命失了根,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而在城市與城市之間游移;更有人緩慢地落入憂傷,對於自己的付出感到懷疑而啜泣。

若是「失去」讓人墜落谷底,與其相對的「擁有」是否會帶來一絲曙光呢?那也不一定。其實,「擁有」與「失去」並不是獨立的概念,兩者是彼此對應、互相證明的存在。

因此,導演用了許多意象來辨證兩者的關係:透過第三者(繆)傳情的已逝者(阿公)、少了一個人(紅)又多了一個人(June)的房子、表面上只有三個人卻是四人全家福的照片、從牆壁上撕下來卻從箱子裡跑出來的照片、瀰漫著落寞與救贖氣味的兩個聖誕節、失去愛人卻得到比愛人更寶貴的……

導演從上述的各種意象與人際關係組合中,說明了愛並不會因為對象的消失或逝去而改變,而會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出現;但若想要以外力改變失去的狀態,只會自欺欺人,反倒無法看透而淪落於痛苦之中。

本片所有的象徵都圍繞在「失去與獲得」這一組二元對立的關係上,透過辨證過程的層層推疊,也讓本片的肌理更加鮮明、豐富。最後,本片再以一個帶有童年時期缺憾的玩具,得到了最後一組零件作收,利用這個貫穿整片的意象,來比喻從失去中獲得才能達到真正的完整。

《愛在暹邏》在泰國造成轟動,是雅俗共賞的好片,不僅一般觀眾看得開心,對於電影文本敏銳的觀眾也能夠從中找到許多值得討論的細節。入世卻充滿靈動,白描之中又有留白的空間,的確是「好片不會寂寞」的最佳示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