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詩與靈魂樂的對話

2010/10/15第一場的Souletry,請來了靈魂樂團Trying Times和詩人王離對談詩與靈魂樂之間的關係。同場播映詩三連發的pv,全場座無虛席,打破了布拉格書店歷來活動人次。

 (Trying Times的現場表演。)

以下就收錄當天王離與主唱Brien的精彩對談:
詩與靈魂樂的關係

王:套一個讀詩的人耳熟能詳的說法,有人把部落時期的禱文與詩做連結、而祭司便被當作詩人的前身了,實際上相信許多寫詩的人或許大致同意創作中寫詩常被歸類為感性的部分,以西方的說法則是接近酒神那邊的,這創作中狂喜的狀態對我而言很容易就連結到福音歌曲或靈魂樂中較為激昂的部分,我事實上相信當靈魂歌手表演時或多或少也會感受到這樣的狂喜。以個人而言,且不論我個人的創作方式,但我的確從靈魂樂中得到了許多屬於這層面的啟發。

B我讀的詩並不多,但是套一位DJ說的話,「R&B是最能直接表達情緒的音樂」。我們知道,R&B的根源是藍調,在美國南方棉花田裡的工作歌與黑人教會裡的靈歌,它們的本質都是藉由音樂消抹外在世界的痛苦,而且是一種完全釋放而自由的形式。雖然從60年代之後,主流唱片公司開始吸納黑人歌手,重新包裝成優雅上流的模樣推銷給白人市場,但是R&B當中的情感抒發方式一直是在的。所有R&B歌手的表演一定是手舞足蹈激昂不已,或許歌詞是很直白、很世俗的,但是從中表演者與聽者都得到靈性上的超脫。


 (團員裡有吉他手、貝斯手、鼓手、鍵盤手和四個vocal,可以聽到很精彩的音樂元素和聲。)

關於遷徙家屋內容與R&B的連結

        a. R&B與遷徙之間的關係,從南方到都市遷徙變種的音樂

王:遷徙是文學中歷久不衰的重要命題,不論甚麼文類,歷史中出現的作品所包含的各種層面,幾乎能夠概括人類所會面臨的大部分問題。其實不只是文學、在戲劇、繪畫、音樂之間都能直接或間接感受到相關的題目,或者是影響。

從我開始自主地聽音樂開始,雖然當時或許沒有意識到,但R&B音樂很早就進入了我的生活當中,許多年下來,不知不覺地成為我在音樂方面所認同的種類,從一開始驚豔於這些音樂的自由度,到現在漸漸開始摸索這種音樂,對我而言從來沒有改變的是一種不斷流動的感覺,或許這只是我個人的想像,但我的確開始思考為什麼這樣的音樂會給我這樣的想像,一定有某種專屬於這個族群的精神、或者共同體驗在裏頭,於是回頭去看R&B的演變、看這與種族有著絕對相關的類型的來源,似乎有了一點或許可以當作是答案的東西出現:在美國的黑人原本就是經歷數次大遷徙的民族,從非洲到美洲,再從美國南方的鄉村到西方、北方的都市,是不是流離改變的除了音樂,更是他們每一個?在這個方面可能要請Brien簡單聊一下代表黑人的音樂從屬於鄉村的藍到都市後成為R&B的過程。

B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咦),前面有講過早期藍調是源自於南方,像是大家所熟知的Robert Johnson便是出身自密西西比三角洲,所謂的Delta Blues,而爵士樂的發源地紐奧良同樣也是南方城市。而南方一直都是非常勞力密集的區域,發展的時間一久,相對的工作和生活的環境、薪資等等都漸漸比不上其他新開發的區域,因此這些工人也就是黑人,陸續向各大城市移動。到了60年代R&B開始有系統的發展之後,我們可以發現它的地域特性非常強烈,你很難找到哪一種音樂像R&B(當時我們稱之為靈魂樂)那樣是以城市來命名的。在70年代,紐約、芝加哥、費城、孟菲斯、底特律等城市都有專屬於他們自己的靈魂音樂。直到今天,即便資訊的流通和交通非常方便,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各地的音樂人都還是非常強調他們的根據地,而且積極地與當地的同儕串連。

不過在這樣遷徙與定居不斷重覆的過程中,又有一個概念跑出來,大約是60年代初期有人提出了所謂的Afrocentricity(非洲中心論),這個概念主要是為了抵抗一直以來受到的種族歧視,試圖呈現黑人文化的精神與榮耀。在這個概念之下,黑人有意識地重新回頭探索他們遷徙的過程、他們的家鄉。就像當時與金恩博士齊名的另一位黑人改革者Malcolm X一樣,親自回到非洲了解當地的回教精神。

王:所以遷徙之外,通常也會有著「尋根」的部分,在文學中也常有這樣的狀況,流浪途中或者落腳後的自我省思:「我是誰?」、「我們如何立足於世?」,例如奧迪賽根本就是一趟回家之旅,我想這也是所有流浪者心中不論能不能觸及都存在的共同命題吧!既然講到了都市,在都市中遊蕩的漫遊者(flaneur)同樣也是一個或許稱不上遷徙,但在精神上卻可能有類似狀態的角色,當然最出名的漫遊者便是法國詩人波特萊爾,他對於都市的擁抱,其實有點像是現在生長成長在都市當中的詩人們所寫出的「都市詩」,或者說是「城市書寫」。因為都市詩可能包含著其他關於城市生活或者現代化的反思,當然這個部分一直存在著,但至少對我而言,現代有很大一個部分是無法割捨的,包括城市、包括網路,許多因為便利性與即時性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東西,絕對影響了創作的方式、以及對於許多事情理解的方式。剛剛Brien提到每個都市的靈魂樂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個性,但是否在不同城市的靈魂樂之間,也會有著共通的「城市性」呢?

 (感謝波黑的掌櫃和渣妹親臨捧場。)

b. 屬於都市的音樂、屬於都市的詩,變種漫遊的過程

B從靈魂樂開始發展的R&B的確是非常具有城市性格的音樂,它可能描繪的是貧民區的骯髒生活型態,也有可能是街頭自由的活力,或是大都會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它不像嘻哈一樣會闡述會去描寫那些細節,但是你就是可以從音樂中看到那些光景。到了80年代,R&B開始有另一個稱號叫「urban」,就是都市的意思,這時候也因為嘻哈開始風行起來,使得R&B連帶的有更強烈的城市街頭感。基本上來說,20世紀以後美國黑人的生活與文化變遷和都市是脫不了關係的。城市的反思主要則是出現在70年代,大家知道70年代是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它承接60年代許多大事件留下來的能量,在70年代一次爆發開來,搖滾樂的迷幻、實驗,爵士樂的融合與自由派,電子音樂等等都在這個時候蓬勃發展。在R&B音樂裡,則由放克樂和靈魂樂主導了這個能量,對所居住的城市、對社會等等都有各種面向的探討。

王:70年代對台灣的文學而言也是個風起雲湧的年代,暫且不論這與今天討論主題的關係,但從七八零年代到現在,城市的定義也漸漸從被刻意凸顯的存在透過資訊快速流通內化對許多創作者產生影響,尤其是習慣在部落格上讀詩、創作、透過網路彼此討論的人,如果城市曾以其「進步」的層面存在著,那麼在這個城鄉差距還不致於太誇張的島上,我們的確都有些因進步而受影響的部份。

(逗點人再次感謝大家,也希望大家呷好逗相報,支持言寺示見的活動。) 


c. R&B與愛情的關係、詩與愛情的關係

王:最後,關於詩與R&B之間可能共同擁有的東西,我還有一個問題想討論:不論對讀詩的人而言,或者寫詩的人而言,愛情常常是大家想到詩最容易聯想到的(像是流行歌裡也有「愛你讓我變成詩人」這樣的句子),而提到R&B音樂,大家最容易聯想的也是我們從小到大聽過的情歌,要說到共同的主題,或許愛情也是一個吧!當然以「直接」、「感性」這樣的說法而言,情感的確最容易成為許多詩人所要表達的主題,相信許多人剛開始接觸的情詩通常是帶著款款訴說的語氣的吧,有時我會想,是否每個詩人在這樣的語氣之下是否有著弦外之音,其實我相信是有的,包括訴說的對象、訴說的內容,甚至當詩人以情詩作為結構時他可能在處理的是一個或許以情感出發,但最終從情感的土壤中長出了更多的分支(譬如有詩人從愛中領悟生死、又或者將愛提升到美學或神學的層次等等),當我聽一些R&B作品時,也偶而會想著,是否同樣的情況在歌曲之中也是有的,趁著這個機會,也想與Brien聊聊愛情作於R&B歌曲常有的主題,是否有著其意義,或者的確在歌曲之間總有著讓我們漏聽的弦外之音?

B其實我覺得愛情不能算是R&B的本質,只是一般人抒發最多情緒的主題,加上R&B誕生不久後就被商業收編,必須以大眾市場為考量。前面說到70年代大鳴大放的能量,後來被嘻哈取代了,R&B再也很難公開直接地作為議題或思想的發聲工具。而且浪漫和律動也深深塑造了它的對外形象。當然,音樂人也會有意識地把愛情當作一種隱喻,藉此呈現其他不同的觀點。也因為這樣,我覺得對現在的R&B音樂來說,深入各個音樂人的性格特質是很重要的,不能把每首歌都拆開來分別聽。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對身為黑人的意識、對生命與超自然的信念,其實常常都藏在愛情的偽裝裡頭。

王:Trying TImes的作品中也有幾首關於愛情的,像這次PVStop就是,當初我一聽就覺得是他了,其實Brien也不只一次問我覺得這首歌與這首詩之間有什麼關連,在此我想給他一個不負責任的答案,希望他不要生氣:當愛情結束與開始的時候,對很多人來說就是整個世界的崩壞與再開始吧!

 (對於沒座位的朋友有點感到不好意思……)

 (兩位與談人都相當熱情分享,希望大家有所助益。)

(靈魂樂成了市場的主流,那詩呢?)

這一季的言寺示見共有四場,有興趣的朋友請密切注意逗點的活動資訊喔!
謝謝大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