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縱使僅僅想望——讀《遷徙家屋》








縱使僅僅想望——讀《遷徙家屋》

◎何俊穆


我只是想著航行
如果有島

              〈壁紙之五、拼圖時代〉

  先提一則小故事,這是作者親口所述,消息來源正確可靠而不八卦。他曾經在一次絕望與憂愁的情緒陰霾裡,被某個號稱馬路鐵口的相命師批算,並得斷語八字─—「離家愈遠,成就愈高」。當時我忍俊不住笑了出來,在這個與家鄉宜蘭一線之隔的花蓮暫時安頓,跟台灣地圖對角的高屏相比,似乎不是個能讓他功成名就的好選擇。然而,更讓我深深忖度的是,詩人的臉頰雖掛著鬍渣,卻看不出浪子的風霜,他該懷著怎樣的心情對自己解釋這一切?能以什麼姿勢對家人揮手道別,轉身背向童獃的樂園?註定的─—而且愈遠愈好,往未知的天地浪遊冒險。另一方面,必須遠離母土的孩子,要去哪裡?哪裡適合逗留?當他閉眼回望,是嘆息?是淡然?

  往後我從他的詩中所能讀到的,似乎都與這則小故事相關,那是來自他者言說的力量,來自相命師、語音和文字的綑綁,就像一錘定音的宿命預言孕育他的靈魂。自此,在生命的造句裡,停泊化約為頓號,除非銜接下一個辭彙,否則這行詩將永遠匱乏。我們無法就詩句裡歸結他流浪的原因(事實上,追究也只會落入神秘論的擺布),不只是廣義的人生如旅,當他將自己的護照蓋上王離兩個字,當出走成為一種符號性的執拗,靜止與移動之間已難辨清距離。

  也因為如此,王離的宅居成為了最大的諷刺與驚喜(你總能在即時通訊網路清單裡看見他的蹤影,手機可以噗浪),我一點都無法將他歸類為旅者,當然,這是就現實意義、背包客意義而言的,如果他是,我寧可一廂情願地揣測這些詩行會蘊涵更多離散的性質,無依的氣味,甚或孤獨的決斷,然而作品中實際流露出來的安全感和飽滿卻美好的像充滿期盼的心,你開始知道,旅途只是隱喻:

在唱片架抽走一張清單
寫著搖滾和詩
抽走上揚的語音
就到了巴黎
在睡眠的河裡抽走一段
沾附脂肪的和弦

                         〈那似乎抽走了什麼〉


  如果肉體被脂肪束縛,感官的移形就是減肥刀,縱使僅僅想望,想望仍可稱為一種疏離的手段,至少疏離有個對象,提供僭越的可能,但王離始終刻意保持間距,足以問候的方式袖手旁觀,不致成為被威尼斯的斯洛可風感染瘟疫的奧森巴哈。或許生作一個網路時代的詩人,要像韓波、波特萊爾那樣流離,除非命格出奇無以致之,於是,異鄉在王離的筆下,只能寄託於詞彙的能動:

一染畫
一乾雨
一濕樹葉
一紋水
一靨睡眠

                         〈壁紙之二、五十種異鄉〉

  詩人從無法不孤單的生存狀態分身,操作直覺式的瞬間移動,渴慕即是碰觸,描摹即是抵達,從神話到左岸,驛站到廣場,足不出戶(面對電腦總是無奈的)反而幫助──也可稱之為逼迫,他的心靈滋長、構建一幅巨大而有機的地圖,詩人如同采風信使,放任想像考察古今的情境─透過詩──翻譯成迴旋的音節:〈壁紙之一、植物的睡眠〉、反覆的禱詞:〈女伶〉,退一進二的舞步:〈夢遊者〉。

她奔跑,他騎在馬上
她是無韁的戰車
他射了三箭因此
她落入河中,身體
流出金黃的樹汁
沒成黑夜

                       〈吉普賽一〉

  海洋、港口、航道、吉普賽……王離的詩往往戛然而止,終於不像終點的段落,好比被槍擊過的歌曲,被敲門聲打斷的夢境,裂痕音律偶爾使得誦讀成了苦差事,但無損其意義的生長與收納,我想,整冊《遷徙家屋》就是一支遺憾與缺陷的紅舞鞋,坐臥難安的強迫症演示。當他驅策自己前進,同時也入魔般地推測下一個、下下一個停頓點,揣摩當地的氣味草香、壁紙的顏色線條、行人的面孔姿態,如此反覆,再重來。不只異國情調的挪移,在作者行旅的過程中,放逐與落腳的慾望雙生並蒂,回應了家屋這個小角落,一個可供靈魂投身的宇宙。

旅行的帳棚恆在
他們重複他的旅程
流沙攪亂歷史
從深處姙娠新的歲月
再成為旅人
掩埋底層的殘骸提供了
深邃沃黑的養分

                       〈旅者〉

  也許可以這麼說,面對未曾託運上輸送帶的行李,他的意念佯裝小叮噹的任意門,並賦予它時光機的功能,藉著我們熟知的意象,將白居易、月桂、山櫸、人魚,描述為一種「疑似」的現代,企圖創造嶄新的寓言故事,回到傳述的起點,書寫仍未被詮釋困住的自由狀態,讓教訓、價值判斷、批評、感想全都隱身,保留純粹的敘事:很久很久以前,曾經……

  我不怎麼在乎故事的真實與否,但那流浪漢繪聲繪影,越說越是激動,幾乎都要湊到我身上來了,我急忙把他推開,有點狼狽地想保持距離,但他灼熱的眼神堅定地看著我,像是我的態度足以肯定或否定他的人生。

                         〈漫行者之二、香水女郎〉

  世界充滿了框架,特別對於詩人而言,連身分都曖昧不明的情況下,失落感如同窗簾,為自己的房間遮蔽出巨大的陰影焦慮,勉強透進來的殘光彷彿可供指認真實,然而線索竟少得可憐(我該如何彰顯鹿之所以是鹿的本質?我的做法是否將鹿變成馬呢?)就像每個願意獻身文字的人那樣,想替自己定位,又不甘受限,註定?如果是註定就好了。在收編與解放的戰爭裡,詞彙仍然是唯一且永恆的武器,詩人所能作的,就是持續掏洗詞彙,鬆開它為語言造就的自身,讓休止符產生音頻,然後超越它。

昨天他與明年的那人見面了

記憶是無謂的
存在也是

世界開始時
所有人都是死者

                       〈輪迴〉

  那年當我們欣喜與苦楚並存地為了各自的作品長途跋涉,不時藉著網路確認彼此存在,緩解苦悶的孤獨,度過不寐的夜相約早餐,我從蟄居的學校宿舍,他從賃租鄰近小村的套房,雙眼血絲地來到同一張餐桌,四面曠野,陽光正烈,進行中的一切都是那麼幽微而彰然若揭,沒有人願意掃興的提起有關進度的問題,因為說實在,我們都應該好好睡,睡一場無夢的大眠。沒意料到,原來他的精神已經跑得那麼遠,只消一種溫度、一片畫面、一點聲音,就讓他易地而處,想必記憶、想像與現實無窮無盡的傾軋,肯定使他疲倦,最後才得以輕輕地,悄悄地告訴自己,其實我的本身,就包含了所有尚未成行的旅行計畫:

總是說看見之後
便身在其中

                         〈燈〉
           
  還有別的選擇嗎?身處於可見的世界,卻始終存在於不可見的他方,我想,王離的距離感是摺好的紙飛機,他的房間是象徵的收集冊,幼發拉底河的源頭可能是葛萊美,愛情比星球更遙遠。王離是殼,去向才是蝸牛的軟體,與其說詩人馱著他的世界,不如說,世界向詩人索求更美好的解釋,所以催促他作一位纜線的鋪設員,一切的連結都從不熟知的地境開始,走著走著,疆界不再如此明確,聲音漸漸變得可以觸摸,顏色只是感覺……王離能抵達的極限,無非是他所去過的地方,那些場景,都在意象生成的瞬間被經歷,被訊息化,並且表面被貼上「我只是看起來這樣」的標籤,畢竟,他只是想說一個故事,讓情節領他出去,讓他發現,永遠的完結是不存在的,甚至是一張唱片,都可以藉著描摹,去到描摹以外,那個與己無干的家。

我們聽起弦樂
了解離開和返回的意義

                         〈三十年後她加了弦樂〉

                                    2010.7.18


留言